孟庆岩,博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务助理,研究室主任,国家航天局航天遥感论证中心办公室主任,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应用系统总体论证组成员,“国家自然灾害空间基础设施”专项“共性技术与灾害机理研究系统”论证专家组组长,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客座研究员。2020年入选海南省“南海名家”育才计划。长期从事城市陆表环境遥感和地震红外遥感研究。近年主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欧盟第七框架课题等20余项。同匈牙利、埃及、泰国、俄罗斯、保加利亚等十余个国家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2项,受理中专利13项,获软件登记著作权12项。获科技奖15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产业工程金奖2项、银奖1项(其中,排名第一8项,排名第二2项),包括: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2013、2015、2019)、二等奖(2014、2017),中国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和二等奖(2016)各一项,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6)、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5),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9),海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7),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金奖两项(2014、2016)、银奖(2013)、中国遥感应用协会推广应用奖(2014年)等。2004年被授予“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称号。讲授课程《城市环境遥感》,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培养研究生60名(其中所内研究生18名,客座研究生42名;博士生13名,硕士生47名)。
教育背景:
2005-08--2008-0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博士后
1996.09-1999.07 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
1993.09-1996.07 东北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
1989.09-1993.07 东北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
科研工作经历:
1999-07--2001-01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2001-01--2006-05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副研究员
2006-05--2009-03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项目研究员
2009-03—2012.12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创新研究员
2013-01—2017.7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对地观测应用系统工程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2017-07--今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研究员
学术兼职
1.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
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四光学院地球科学箐英班联合培养指导老师
3.中国地震局地震台网中心客座研究员
4.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5.广东省土地利用与整治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6.河北航天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7.河北航天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中心第一届理事会副秘书长
8.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委员
9.浙江省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重点研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指导博士生13名(含作为副导师指导博士生5名),硕士生47名(含联合培养研究生37名).
(按毕业时间排序)
序号 |
姓名 |
所在学校 |
论文题目 |
学历 |
所起作用 |
毕业时间 |
1. |
荆凤 |
中科院遥感所 |
基于背景场分析的地震长波辐射异常特征研究 |
博士 |
副导师 |
2010 |
2. |
韩杰 |
河南理工大学 |
基于波谱标准差异常的动态阈值HJ-1A/B 卫星云检测方法研究 |
硕士 |
副导师 |
2011 |
3. |
张树凡 |
中科院遥感所 |
新型遥感业务化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
硕士 |
副导师 |
2012 |
4. |
张瀛 |
中科院遥感所 |
基于环境星CCD数据的新型植被指数及叶面积指数反演研究 |
硕士 |
导师 |
2012 |
5. |
李小江 |
中科院遥感所 |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城市绿度空间指数研究 |
硕士 |
导师 |
2013 |
6. |
薛晓娟 |
中科院遥感所 |
基于HJ-1A/CCD数据的山地森林BRDF反演研究 |
硕士 |
导师 |
2013 |
7. |
韦春竹 |
电子科技大学 |
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城市扩张模拟和城市热岛研究 |
硕士 |
副导师 |
2013 |
8. |
刘玉琴 |
福建师范大学 |
基于建筑物尺度的城市绿度空间高分辨率遥感研究 |
硕士 |
副导师 |
2014 |
9. |
李辰 |
中科院遥感地球所 |
基于遥感图像仿真的地面场景采样与最优分辨率选取 |
硕士 |
导师 |
2014 |
10. |
熊攀 |
中科院遥感地球所 |
地震红外辐射异常特征多角度遥感研究 |
博士 |
副导师 |
2014 |
11. |
王靓 |
中科院遥感地球所 |
城市主要城建区热岛强度遥感提取与时空格局研究 |
硕士 |
导师 |
2015 |
12. |
吴俊 |
中科院遥感地球所 |
基于移动窗口的城市绿度环境遥感评价研究 |
硕士 |
导师 |
2016 |
13. |
叶舒 |
东北林业大学 |
基于PROSAIL模型的GF-1叶面积指数和叶片生理参数反演 |
硕士 |
副导师 |
2016 |
14. |
宋瑞祥 |
安徽农业大学 |
基于遥感数据合肥市热岛时空特征变化及气温反演研究 |
硕士 |
副导师 |
2016 |
15. |
邵楠清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基于红外亮温背景场的地震异常信息提取研究 |
硕士 |
副导师 |
2016 |
16. |
马建新 |
河南理工大学 |
农作物覆盖区土壤含水量多源遥感反演方法 |
硕士 |
副导师 |
2016 |
17. |
魏香琴 |
中科院遥感地球所 |
面向应用的国产光学卫星数据应用性能评价研究——以GF-1卫星WFV数据为例 |
博士 |
副导师 |
2017 |
18. |
张佳晖 |
中科院遥感地球所 |
基于街景和LiDAR的行道树绿视面积计算研究 |
硕士 |
导师 |
2017 |
19. |
卢显 |
中科院遥感地球所 |
热红外多参量背景场与地震热异常信息特征研究 |
博士 |
副导师 |
2017 |
20. |
耿飞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青藏高原地区典型震例前甲烷排放特征的遥感研究 |
硕士 |
副导师 |
2017 |
21. |
陆坤 |
山东科技大学 |
基于高分系列卫星多空间尺度的LAI反演与评价 |
硕士 |
副导师 |
2017 |
22. |
王永吉 |
中国矿业大学 |
基于面向对象的高分影像分割及分类算法研究 |
硕士 |
副导师 |
2017 |
23. |
谢秋霞 |
山东科技大学 |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玉米全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反演算法研究 |
硕士 |
副导师 |
2017 |
24. |
郭敬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基于多特征的高分四号影像自动配准技术研究 |
硕士 |
副导师 |
2017 |
25. |
孙云晓 |
中科院遥感所 |
典型城市绿度空间时空动态演变及其公平性研究 |
博士 |
导师 |
2018 |
26. |
梁燕 |
河南大学 |
基于街景数据的城市绿度空间评价研究 |
硕士 |
副导师 |
2018 |
27. |
刘莹 |
华南师范大学 |
城市不透水面遥感提取及其景观格局分析 |
硕士 |
副导师 |
2018 |
28. |
黄先梅 |
河南大学 |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国贫困估算及其时空演变研究 |
硕士 |
副导师 |
2018 |
29. |
贾洁琼 |
西北大学 |
基于GF-2卫星夏玉米不同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反演方法研究 |
硕士 |
副导师 |
2018 |
30. |
肖庆锋 |
山东建筑大学 |
不透水聚集密度与城市热环境的响应规律研究 |
硕士 |
副导师 |
2018 |
31. |
李明 |
天津师范大学 |
三亚市热岛效应遥感提取及影响机制研究 |
硕士 |
副导师 |
2018 |
32. |
孙震辉 |
中科院遥感所 |
基于国产卫星的城市功能区分类方法及功能区尺度热环境效应研究 |
博士 |
导师 |
2019 |
33. |
陈旭 |
中科院空天院 |
基于GF-2卫星影像和街景数据的城市绿度空间评价方法研究 |
博士 |
导师 |
2020 |
34. |
张琳琳 |
中科院空天院 |
基于高分三号雷达卫星多极化数据的土壤水分反演研究 |
博士 |
导师 |
2020 |
35. |
张颖 |
中科院空天院 |
震前热异常三维结构研究与空间统计分析 |
博士 |
导师 |
在读 |
36. |
郝丽春 |
河南理工大学 |
基于箱线图的工业热污染区提取与分析 |
硕士 |
副导师 |
2019 |
37. |
封红娥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基于数据挖掘的湖岸带地物类型识别与景观格局分析 |
硕士 |
副导师 |
2019 |
38. |
要志鑫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不透水面时空演变及其与城市降雨径流的相关分析——以杭州市为例 |
硕士 |
副导师 |
2018 |
39. |
许凯波 |
长安大学
|
基于多特征融合和深度学习的京津冀城市土地覆被分类变化检测研究 |
硕士 |
副导师 |
2019 |
40. |
刘俊 |
河南理工大学 |
玉米/小麦叶面积指数多生育期反演与适应性研究 |
硕士 |
副导师 |
2019 |
41. |
郑晨 |
重庆师范大学 |
基于遥感的城市人居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 |
硕士 |
副导师 |
2019 |
42. |
康育鹏 |
河南理工大学 |
基于GF-6和Sentinel-2卫星影像红边特征的农作物分类与评价研究 |
博士 |
副导师 |
在读 |
43. |
江一帆 |
河南理工大学 |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高分遥感影像建筑物提取方法研究 |
硕士 |
副导师 |
2019 |
44. |
管进飞 |
河南理工大学 |
基于PNN神经网络模型的玉米叶面积指数反演 |
硕士 |
副导师 |
2020 |
45. |
孟亚飞 |
东华理工大学 |
基于RST算法的地震热异常判定与长时序分析 |
硕士 |
副导师 |
2020 |
46. |
王宪凯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北京市主城区不透水面时空演变及其热环境效应研究 |
硕士 |
副导师 |
2020 |
47. |
许芬 |
福州大学 |
基于“源汇”景观的流域非点源污染风险遥感识别与评价 |
硕士 |
副导师 |
2020 |
48. |
谷艳春 |
福州大学 |
工业热异常检测方法及热环境效应分析 |
硕士 |
副导师 |
2020 |
49. |
雷志斌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基于高分三号雷达数据的农作物覆盖区土壤水分反演研究 |
硕士 |
副导师 |
2020 |
50. |
王枭轩 |
昆明理工大学 |
基于粒子群神经网络模型的叶面积指数反演与验证 |
硕士 |
副导师 |
2020 |
51. |
胡蝶 |
中科院空天院 |
城市地表温度空间降尺度方法及其面向功能区的监测应用 |
博士 |
导师 |
在读 |
52. |
王子安 |
中科院空天院 |
中国城市群热岛强度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及多因子响应规律研究 |
硕士 |
导师 |
在读 |
53. |
刘文秀 |
中科院空天院 |
多尺度城市热环境时空特征度量及多维驱动因子研究 |
博士 |
导师 |
在读 |
54. |
赵茂帆 |
中科院空天院 |
待定 |
博士 |
导师 |
在读 |
55. |
汪雪淼 |
中科院空天院 |
待定 |
硕士 |
导师 |
在读 |
56. |
王靖元 |
中科院空天院 |
待定 |
硕士 |
导师 |
在读 |
57. |
孙黎明 |
长江大学 |
基于VIIRS数据产品的中国钢铁厂热源识别 |
硕士 |
副导师 |
在读 |
58. |
孙奉洁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基于因子分析和蚁群小波神经网络的叶面积指数反演研究 |
硕士 |
副导师 |
在读 |
59. |
安健健 |
昆明理工大学 |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火力发电厂提取及工作状态判定方法研究 |
硕士 |
副导师 |
在读 |
60. |
刘文宝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基于偏度的地震热红外异常精细提取与分析 |
硕士 |
副导师 |
在读 |
? 《城市环境遥感》,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电气与工程学院,专业普及课,40学时,2.5学分,首席教授
? 《城市环境遥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四光学院,20学时;
1. 2019年12月,斯里兰卡科伦坡,亚洲-大洋洲GEO能力建设网络:斯里兰卡地区农业,海洋和生态环境地球观测数据国际培训班;
2. 2019年12月,罗马尼亚,中国与罗马尼亚科技合作委员会第43届例会交流项目;
3. 2018年11月,匈牙利,项目合作访问;
4. 2018年10月,老挝,亚洲-大洋洲区域综合地球观测能力建设网络:“基于地球观测数据的湄公河流域农业、城市与灾害的遥感监测” 国际培训班;
5. 2017年10月,罗马尼亚,中罗政府间科技项目合作;
6. 2017年4月,伊朗,亚太空间合作组织专家组成员;
7. 2016年12月,奥地利,Urban Land Surface Environment Monitoring with Remote Sensing;
8. 2016年10月,泰国,中泰政府间科技项目合作;
9. 2015年9月,泰国,中泰政府间科技项目合作;
10. 2015年1月,匈牙利,欧盟第七框架项目结题暨学术研讨会;
11. 2014年4月,匈牙利,The Conference of GIS Open 2014;
12. 2013年10月:土耳其,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第五次研讨会(卫星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在亚太地区的发展)大会特邀报告;
13. 2012年7-9月,荷兰,“一体化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及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项目合作;
14. 2011年10月,俄罗斯,第39届“全球气象卫星协调委员会年会;
15. 2010年12月,埃及,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埃及农业资源环境遥感监测信息系统”项目合作;
16. 2010年8月,匈牙利,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城市生态空间信息高分辨率遥感定量反演与真实性检验研究” 项目合作;
17. 2008年12月,埃及,中埃政府间科技长期合作项目合作;
18. 2007年12月,埃及,中埃政府间科技长期合作项目合作;
19. 2007年11月,美国,第35届“全球气象卫星协调委员会年会”;
20. 2007年7月,印尼,首届“利用电磁探测卫星开展地震预警与监测”国际研讨会程序委员会委员,主持数据定标主题会议;
21. 2007年6月,瑞士,世界气象组织空基全球观测系统重新设计及优化研讨会;
22. 2006年5月,匈牙利,中匈政府间国际合作科技项目交流;
23. 2004年10-11月,澳大利亚,国际交流培训。
1. 2019年11月,广州,第二届“城市遥感”学术研讨会,报告题目:城市陆表环境遥感监测技术与应用
2. 2019年10月29日,北京,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报告,报告题目:地震红外遥感研究进展及思考
3. 2019年8月22-23日,北京,第二届遥感应用技术论坛,报告题目:热环境遥感:城市发烧几何
4. 2019年6月28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报告题目:我国对地观测系统发展与城市环境遥感
5. 2018年11月8-9日,澳门,澳门国际航天高峰论坛(MIAF),论坛主题“太空技术与城市生活”,分论坛主题“太空技术构建智慧城市”,报告题目:城市陆表环境遥感: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6. 2018年10月14-20日,老挝国立大学,“亚洲-大洋洲区域综合地球观测能力建设网络:湄公河流域专题应用培训班”,国际培训主题“基于地球观测数据的湄公河流域农业、城市与灾害的遥感监测”.
7. 2018年10月,安徽滁州,中国遥感应用协会2018人居环境与空间信息应用高峰论坛,“空间信息助力人居环境新时代新发展”主题,城市陆表环境遥感-----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8. 2018年9月27日,成都山地所,中国科学院2018年精品培训项目“重大坡体灾害防治技术及预警高级研修班”,我国对地观测系统与城市陆表环境遥感.
9. 2018年4月20-22日,南京大学,第一届全国城市遥感学术研讨会,城市热环境多时空尺度遥感监测技术与应用.
10. 2018年4月28日,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李四光学院讲授“我国对地观测系统与城市陆表环境遥感”和“地震红外遥感监测技术与应用”。
11. 2017年11月14日,丽江,亚太空间合作组织(Asia Pacific Space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APSCO),The Final Meeting of the Research on Determining Precursor Ionospheric Signatures of Earthquakes by Ground Based Ionoshpheric Sounding Project,Earthquake thermal infrared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12. 2017年9月1日,长沙,中国地理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学术年会城市遥感主题分会,城市绿度空间遥感:多维度、多角度感知城市植被。
13. 2017年6月13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创新与发展论坛特邀报告,城市陆表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生态文明建设的助推器。
14. 2016年12月22日,奥地利,维也纳,国家遥感中心,作“Urban Land Surface Environment Monitoring with Remote Sensing”报告.
15. 2016年11月19-20日,宁夏大学农学院“宁夏作物学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 “我国对地观测系统发展与农业遥感监测技术”和“我国对地观测系统发展与城市陆表环境遥感监测技术”报告。
16. 2016年11月9日,“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大会”特邀报告:城市环境遥感中东欧十年合作进展与展望”, Achievements and Prospect on Decade Cooperation with Eastern Europe on Urban Environment Remote Sensing.
17. 2016年10月15日,滁州学院报告:“我国对地观测系统发展与城市陆表环境遥感监测技术”。
18. 2016年9月23-27日,成都,中国科学院“地震灾区地震次生灾害预警及防治技术高级研修班”,“地震红外遥感监测技术”和“城市陆表环境遥感监测技术”。
19. 2016年9月7-8日,贵州,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遥感影像应用工作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分会,城市陆表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生态文明建设的助推器
20. 2016年7月26日,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咨询工作委员会遥感信息科技论坛:我国对地观测系统发展与城市环境遥感监测技术
21. 2015年12月6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题目为:我国对地观测系统发展与城市陆表环境遥感监测技术
22. 2015年10月20-21日,湖南长沙航天遥感应用培训班: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区域发展的助推器.
23. 2015年3月26日,“匈牙利主题月”现代农业科技研讨会:城市绿度空间高分辨率遥感;
24. 2015年1月9-20日,匈牙利,欧盟第七框架项目结题暨学术研讨会:资源环境管理空间信息综合方法研究及应用(Integrated Geo-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owards The Geoss);
一、城市陆表环境遥感
针对城市环境监测、城市精细化管理需求,以城市陆表环境遥感为研究方向,以城市绿度空间遥感为重点,系统开展城市绿度空间(植被多维信息提取---绿度空间度量---多尺度感知---遥感综合评价)、城市热度(城市热岛效应和工业去产能红外遥感监测)、城市灰度(城市地物目标精细分类与变化检测、城市不透水面、城市道路、城市建成区精细提取)、城市湿度(城市水体提取及水质监测)、城市亮度(夜光遥感、房屋空置监测、贫困度监测)等遥感建模研究,开展城市宜居性遥感综合评价,构建系统、完善的城市陆表环境遥感技术体系,旨在为我国生态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服务。
1、城市绿度
以城市绿度空间遥感为研究载体,促进城市生态、环境、遥感、评价等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研究。开展城市植被二维/三维信息提取技术、城市绿度空间二维/三维度量技术和多尺度感知技术、城市绿度空间可达性和公平性、城市绿度空间综合评价模型构建研究,促进了城市植被研究由二维向三维立体观测发展,实现对城市植被数量、质量和人文感知量的定量度量。构建了城市植被多维信息提取---绿度空间度量---多尺度感知---空间优化配置---遥感综合评价的完整技术体系,促进了城市绿度空间遥感研究方向的发展。出版《城市绿度空间遥感》专著,获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授权及实审发明专利7项。成果获2017年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三等奖。
2、城市热度
为满足城市环境监测、城市规划和精细化管理的需求,以热红外遥感为主要研究方向,以热岛效应等城市热环境问题的遥感监测与评估为重点,系统开展城市建成区提取、热岛强度分级、工业区识别及去产能遥感监测等研究。探索城市热环境驱动机制,旨在构建系统、完善的城市热环境关键信息产品遥感提取技术体系。成果发表于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等学术期刊20余篇,授权、实审发明专利5项,获海南省2017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
3、城市灰度
以高空间分辨率影像为主要数据源,以城市土地利用与地物目标监测为重点,开展城市地物分类、城市不透水面提取、城市道路提取、城市建成区提取、储油罐提取和图像配准等研究。通过对图像分类和地面目标识别的探索,旨在构建系统、完善的城市图像遥感提取技术体系。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SCI/ EI 4篇),实审发明专利5项。成果获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
4、城市湿度
基于城市水环境管理需求,开展关于城市水体精细化提取及水污染监测、河湖岸线、水源地风险源识别等方面的研究。研究快速、准确获取城市水环境信息的水体识别方法,为正确认识水体状况提供基础。基于景观生态学中“源汇”景观理论与遥感技术,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字高程、土壤类型等数据,开展非点源污染风险遥感识别研究。
二、地震红外遥感
通过提取红外背景的震前热异常信息,构建多时空尺度热红外多参量背景场和特征库。研究多热红外参量的地震红外遥感:围绕地震监测预测需求,利用热红外遥感手段,探索震前深、浅部地壳运动所带来的地表以及大气所热红外辐射表征,提取震前湮没于复杂热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地震响应程度,研究地震热异常前兆时空变化特征规律,建立多参量、多方法地震红外综合预测模型,发展地震红外异常多参量综合判定方法体系和技术流程,为地震监测业务提供技术支撑。出版《地震红外遥感》专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SCI6篇),授权实审发明专利5项。成果获2014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金奖、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农业陆表环境遥感
团队立足于国产遥感数据,开展农业陆表环境高分辨率遥感研究,包括:作物精细分类、叶面积指数反演、土壤水分反演、真实性检验等。
1、叶面积指数反演研究
面向农业生产、精准农业建设需求,充分挖掘国产卫星(高分1、2、4、6号、HJ-1卫星)数据潜力,根据农业作物精准反演需求,构建多样化LAI反演模型(HJ-LAI、GF-LAI模型),形成系统、完善的叶面积指数反演技术流程。研究旨在提高叶面积指数反演精度,促进作物叶面积指数反演的业务化运行。
针对HJ-1卫星,探索出环境植被指数、多角度植被指数模型,将“热暗点指数(HDS)”引入植被指数构建中,研制出HJ-LAI查找表;针对高分系列卫星,通过人工神经网络、随机森林等算法反演叶面积指数,形成LAI反演技术体系。针对经验模型,基于静止卫星数据和高分数据,针对不同类型作物构建叶面积指数反演模型;针对物理模型,模拟冠层方向的反射率和透射率,获得多种情况下的冠层反射率,并建立LAI-冠层反射率查找表;针对混合模型,采用多种机器学习方法对多源遥感数据进行LAI时空性、区域性、物种性反演研究,集成反演系统。目前该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7篇(SCI 3篇,EI 1篇),软件著作权1项,成果获2017年地理科技进步二等奖。
2、土壤水分反演研究
围绕农业、水利、减灾业务需求,基于RADARSAT-2和国产GF-3号雷达卫星,面向双极化数据和全极化数据,分别开展了基于辅助数据和极化分解模型的土壤水分反演算法,同时评价了各介电模型在微波土壤水分定量反演领域的应用差异和适用范围,最大化程度地减弱介电模型对土壤水分反演结果的影响。旨在构建系统、完善的土壤水分反演技术流程,在多区域多作物类型下推广应用。相关成果已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SCI:6篇),授权及实审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4项,成果获2019年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年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6年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金奖、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研获奖
1.2020年,入选海南省“南海名家”育才计划
2.2019年,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大区域全天候多源遥感土壤水分监测关键技术与应用,排名第1.
3.2019年,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空间信息技术在资源环境动态监测生态评价中的应用,排名第2。
4.2017年,海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城市热环境遥感监测关键技术与业务化应用,排名第1。
5.2017年,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多源自主卫星叶面积指数一体化反演技术与区域应用,排名第1。
6.2016年,环境保护部环境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城市区域陆表环境要素遥感监测技术与应用,排名第1。
7.2016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奖金奖,多源遥感协同土壤水分反演系统,排名第1。
8.2016年,中国测绘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基于多源遥感协同的土壤水分定量反演技术及应用,排名第1。
9.2015年,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城市陆表环境遥感监测信息产品提取技术与应用,排名第1。
10.2015年,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时空大数据高效能计算平台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排名第1.
11.2014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时空大数据高能效能计算机平台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排名第6。
12.2014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奖金奖,地震热红外遥感综合信息处理集成系统,排名第1。
13.2014年,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基于卫星红外遥感的地震综合信息处理与应用技术研究,排名第2。
14.2014年,中国遥感应用协会推广应用奖。
15.2013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奖银奖,神东矿区卫星遥感监测业务化运行系统,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排名第3。
16.2013年,中国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基于多源自主卫星遥感的陆海环境关键要素定量化监测技术及应用,排名第6。
研究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