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动态新闻 >> 科研动态

科研动态

“赞比西流域世界级粮仓潜力评估与水-能源-生态的互馈机制”项目启动

发布时间:2025-04-30

4月8日,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研究员吴炳方主持的“赞比西流域世界级粮仓潜力评估与水-能源-生态互馈机制”国际合作基金项目启动会在卢萨卡召开。

该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合作研究项目,由空天院牵头,联合北京师范大学、UNEP、赞比亚大学、津巴布韦大学、莫桑比克天主教大学、博茨瓦纳农业与自然资源大学等共同实施。项目成立了实施方案评审专家组,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王艳芬研究员、赞比亚大学副校长Mundia Muya教授、赞比亚大学农学院院长Thomson Kalinda教授、Alice Mutiti Mweetwa博士,莫桑比克天主教大学农学院院长Sueco Albino Cipriano等中外专家组成,并对本项目实施方案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本次会议由赞比亚大学农学院教授Elijah Phiri主持。Thomson Kalinda致辞表示,该项目将是南南合作的典范,展望了项目在促进赞比西流域可持续发展和支撑南部非洲各国科学决策方面的重要作用。Mundia Muya致辞中强调,赞比西河流域4000万民众正面临气候变化与资源竞争的严峻挑战,期待本项目通过中非合作,利用先进对地观测技术与能力建设,为水-粮-能-生态协同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对赞比西流域和南部非洲诸国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王艳芬表示,本项目是在赞比西流域已有国际合作和联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跨学科方法和中非合作,应对赞比西河流域粮食安全与气候适应挑战;她相信,通过双方协同合作,必将为实现赞比西流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务实方案。另外,她还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及中国科学院多层次奖学金政策,鼓励更多非洲青年学者加入联合研究。

会议特别邀请傅伯杰和王艳芬分别围绕“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不均衡性与欧亚干旱区案例研究”作特邀报告,为项目研究内容和实施方案的设计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帮助项目团队把握关键的科学问题和研究方向。

吴炳方介绍了项目目标、研究框架及预期成果。他表示,项目将通过多学科交叉与国际协作,揭示气候变化和农业开发共同作用下,赞比西流域“水-粮-能-生”的关联机制、互馈机理、协同权衡;阐明流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安全边界,提出流域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未来情景。

项目共设置四个课题,空天院助理研究员田富有、副研究员张淼、副研究员曾红伟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帅作为课题代表分别汇报“赞比西流域农田生态系统遥感监测”“赞比西流域农田生态系统种植空间格局的优化与调控”“农田生态系统增产潜力、提升路径与生态水文效应”和“农业开发对区域水-粮-能-生态耦合系统的影响及互馈机理”的四个课题实施方案。

专家组就实施方案的前瞻性、科学性、可行性和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并从数据共享、联合地面试验、模型合作研发与优化、科学服务决策等角度给予相关意见。项目组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细化课题分工与合作机制,明确项目各参与方的责任与义务,中方团队愿在符合国际规范的前提下,与各方共享数据与模型资源,推动赞比西流域的水土资源可持续开发与生态保护。

会前,项目组组织中外专家对赞比西河进行资源环境考察,加深对赞比西流域面临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的了解。后续,项目组继续对赞比亚进行调研考察,掌握第一手材料,助力项目顺利实施。


合影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