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对外公布,16位科学家、191项成果获得2021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其中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4项科技成果入选。
4项科技成果获奖情况分别是: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泽等申报的“锋芒激光束稳态调控与鲁棒传输”项目和研究员李子申等申报的“面向智能手机的北斗轻量化精准定位理论与应用研究”被授予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研究员柳钦火等申报的“复杂地表定量遥感建模及航天遥感应用”项目和研究员徐颖等申报的“北斗高精度大气探测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被授予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大气湍流等无序介质对激光束传输的影响是困扰学术界几十年的世界性难题,制约着激光通信、探测等应用领域的发展。传统的光孤子、自适应光学等技术,受限于介质非线性、应用复杂性和高成本等条件,难以广泛应用。“锋芒激光束稳态调控与鲁棒传输”项目组率先在国际上提出了锋芒激光束稳态调控与鲁棒传输原创性理论和概念,开辟了该领域的实验和应用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通报、APL Photonics、Science Bulletin等期刊,并于2019年、2021年两次入选美国光学学会“光学与光子学新闻”评选的世界光学年度标志性成果,得到了世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媒体报道。
推动北斗大规模应用是国家“十四五”发展的重大战略,轻量化精准定位基础理论与方法是解决北斗在以智能手机为主体的大众新兴领域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核心。“面向智能手机的北斗轻量化精准定位理论与应用研究”项目组率先构建了北斗轻量化精准定位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并指导成功研制出国内首个面向智能手机的亚米级定位系统,在华为Mate 40及以上系列手机得到成功应用,率先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车道级定位导航,销量突破2000万部,学术和社会价值巨大。
“复杂地表定量遥感建模及航天遥感应用”项目围绕复杂地表遥感机理建模-定量反演-真实性检验等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揭示了电磁波与复杂地表相互作用机理,突破了复杂地表二向反射与热红外方向辐射建模的难题,攻克了植被与辐射等参量高精度定量反演、复杂地表真实性检验等关键技术,系统构建了复杂地表定量遥感建模-反演-验证-应用技术体系,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链路卫星遥感成像模拟系统、多源协同定量遥感产品生成系统及全国典型地物波谱知识库等3项重大成果。成果应用于16颗国产卫星38个载荷的陆地观测卫星遥感数据地面处理系统模拟分系统、6个新型卫星载荷设计与论证,为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和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提供了重要支撑,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林业和水利等行业推广应用。
“北斗高精度大气探测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解决了多源组网联合大气探测体系设计、高精度GNSS信号处理等难题,研制了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探测设备,构建了我国最大的电离层探测网络。研究成果已大规模应用于重大电离层现象的连续监测、强降水台风预报等领域,解决了大气多源高精度融合的难题,近三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逾3.7亿,推动了气象预警预报技术在农业、电力等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的应用,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由北京市政府设立,每年评审奖励一次,用于奖励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对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重点奖励在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发展行业和科技发展重点领域中取得的技术成果、采取产学研联合创新机制研究开发并在北京市实施应用的技术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者形成国家或者国际标准的技术成果等。
动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