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苏州空天信息研究院(苏研院)开展一系列科普活动,以同一份初心、不同维度的表达,将空天信息技术转化为大众可触、可感、可追的科学梦想。
7月初,在苏州金鸡湖畔的第十五届江苏书展中,研究员张柘以凤凰报刊出版传媒《新世纪智能》编辑部主办的“少年智中国梦”科普活动为平台,为中小学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微波成像科普课。
他以孩子们熟悉的事物作比,将复杂的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生动画面;并且特别准备了航空遥感系统和陆地探测一号SAR卫星模型,与小朋友们开展互动交流。
张柘认为,科普最重要的不是传播具体知识,而是向人们分享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向往,让人们切身感受到科技对日常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他鼓励孩子们保持好奇心,勇敢探索未知世界,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空天梦想的种子。
在此前的6月末,张柘走进国防科技大学长沙校区,参加“科学与中国——千名院士·千场科普” 格致论道专场活动。他作题为“穿越空间的‘微波之眼’” 主题科普报告。面对万余名师生,张柘以生动的语言解析了新体制微波成像技术在国家安全与民用领域的广泛应用,展示了我国多颗星载SAR的数据处理成果,介绍了“微波视觉”等本领域的新概念、新体制,让师生们深刻理解“大国重器”如何在新时代服务国家安全。
此外,2024年1月至2025年5月,研究员仇晓兰带领研究团队,携手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5名高中生开展了为期17个月的“薪火计划”导师项目,即雷达信号处理专项培养课程。项目以8次递进式特色活动串珠成链,从合成孔径雷达“透视”课堂,到SAR卫星处理系统实时演示,再到地基轨道SAR成像动手实战,带领学生由表及里、由看到做,逐步解码雷达工作的层层奥秘。
通过该项目,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编程技能,具备雷达信号处理的基本技能,还完成雷达信号产生、压缩等实践作业。该项目有效衔接高中与大学教育,激发了学生对雷达领域的科研兴趣,为苏州培养未来科技人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苏研院还将继续完善培养模式,为科技强国培养更多优秀后备力量。
苏研院始终重视科普工作与社会责任,持续开展一系列科普活动,正是履行 “汇聚和造就一流人才、培育和转化一流成果”使命的生动实践。科学家们走出实验室,将尖端科技的魅力带给公众,不仅点燃了青少年的科学梦想,也为我国科技创新的未来培养了更多潜在人才。未来,苏研院将继续深入贯彻“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理念,将更多科普微光散入街巷、融进日常,点亮每一颗对科学保持好奇的心。
“薪火计划”项目答辩会
“少年智中国梦”科普活动
动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