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10月25日电(记者 闫东洁)本周,第八届"数字丝路"国际会议(DBAR 2024)在苏州开幕。本次会议由"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南京大学、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SDG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共同主办,大会吸引了来自巴基斯坦、泰国、加纳、德国、芬兰、荷兰、美国等20余个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计划约200名专家参会。
大会主席、DBAR主席郭华东院士表示,DBAR为"一带一路"国家间的科学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致力于基于地球大数据推动可持续发展。随着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入关键阶段,各国面临复杂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挑战,亟须依赖先进的数字技术为"一带一路"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他强调,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正重新塑造决策过程,须充分利用这些技术,以加快可持续发展服务并促进国际间的广泛合作,为评估和决策提供不断更新的数字路径。以地球大数据为核心的数字技术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具有巨大发展潜力,通过整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对地观测技术,将为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等热点问题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国际共享、合作,DBAR已具备持续致力于填补数字鸿沟,提升对复杂问题的理解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一带一路"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字方案和典型案例。同时,会议呼吁各方积极分享经验和寻找更为广泛的合作机会,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索文斌副校长指出,当前全球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不断加速,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为数字丝路的国际合作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的实施已成为全球合作的典范,不断推动数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为全球数字经济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他表示,南京大学作为"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的参与者,将不断推进数字技术创新,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专业技能人才,与各方一道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贡献重要力量。
开幕式上,"长三角'一带一路'城市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SDGSAT-1)卫星影像展览"隆重揭幕。展览展示了通过SDGSAT-1卫星的微光、多谱段和热红外三个先进传感器获取的遥感影像,呈现了苏州、上海、南京、杭州、合肥、无锡、常州、宁波、南通和连云港等10个长三角地区代表性城市的太空视角景观。这三类影像同步展现了这些城市的白昼与夜间景观及地表温度特征,为城市规划、环境监测和应对气候变化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此外,展览还展示了2024年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以及我国首个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盐城黄海湿地(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的影像,具有重要的研究和保护意义。
DBAR主席郭华东院士、SDG中心Fellow柯瑞卿·卡隆基(Gretchen Kalonji)教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方小敏院士、太和智库欧洲中心主任托斯登·耶里尼克(Thorsten Jelinek)教授、南京大学副校长陆现彩教授共同启动展览启幕仪式。
本次会议为期两天,以"迈向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数字路线"为主题,旨在总结DBAR在数字技术创新、数据共享与应用服务、国际科学合作等方面的成果,以更好地服务科技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及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DBAR由中国科学家倡议发起,于2016年正式启动,目前依托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运行,旨在利用地球大数据科学方法与创新技术,通过分享数据、技术和知识,实现大数据在"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中的科学服务。经过七年的发展,DBAR成员已由最初的26个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计划发展至59个,并建成了包括9个国际科学工作组和9个国际卓越中心的国际性网络和多元化的伙伴关系。
此次大会开幕式前,DBAR在22日召开2024年度科学工作会,DBAR科学委员会委员、全体工作组联合主席及国际卓越中心主任等5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经科学委员会评估,DBAR水资源工作组与DBAR波坦察卓越中心获选2024最佳工作组与国际卓越中心。此外,增选卡隆基教授、耶里尼克教授、南京大学黎建辉教授为科学委员会委员,并与亚洲理工学院签署谅解备忘录,开展地球大数据的区域应用。2025年,DBAR将成立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国际卓越中心和东盟区域任务组,并在成都举行第九届"数字丝路"国际会议。
原文链接: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410/25/WS671b232ba310b59111d9fd96.html
动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