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19日,在联合国2023可持续发展目标峰会期间举行的全球发展倡议合作成果展示高级别会议上,《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3)》由中方正式发布,这是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专项连续五年撰写的第五份《报告》。今年的报告有什么新发现?报告对于推动全球发展倡议的落实有哪些积极作用?
今年的报告围绕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研究了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41个典型案例,提供全球与中国尺度的湖库水体透明度、高温热浪等数据产品32套,弥补了SDG指标监测的数据空缺,提升了指标监测与评估的空间精细度,揭示了中国和全球环境变化新动态,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监测与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介绍说,今年的报告首次实现了中国所有环境类SDG指标系统全面的中期进展评估。
“我们评估的98个指标,到去年为止已经有超过一半,即总共有51个(指标)也就是52%的指标已提前实现2030年目标,它反映了近年来中国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所释放出来的力量。”
此外,报告还发现,中国清洁能源转型取得显著进展,2022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首次超过煤电。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陈玉介绍说:
“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进展是显著的。我们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包括对外的新能源领域的技术支持都是遥遥领先的。不仅是我们自己国内的新能源发展,在对非洲(国家)等发展中国家的项目的支持,也是处于领先状态。”
今年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实施中期评估年。但在联合国全球SDG指标数据库中,仍有约一半国家严重缺乏进展数据,或数据更新不及时,影响指标监测和科学决策。郭华东表示,报告可为各国落实议程提供科学决策支撑和有益借鉴。
“对于国际上愿意用我们数据的用户来讲,它都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联合国作为总体上协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的机构,也可以用我们的数据,为联合国在整体上把握可持续发展的进展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在研究成果基础上,报告建议进一步完善调整SDG指标体系,积极促进基于地球大数据的指标分解,打破大数据共享壁垒,推动广泛应用,充分发挥地球大数据在SDG评估中的作用。
原文链接:
中国科学院院士、SDG中心主任郭华东介绍报告情况
动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