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动态新闻 >> 传媒扫描

传媒扫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九寨沟又美回来了

发布时间:2023-06-12
   今天(10日)是我国第七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作为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山峦叠翠,飞瀑争喧,风景如画。2017年,九寨沟经历了7.0级地震,遗产地内生态环境质量严重受损。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日前发布九寨沟世界遗产地震后动态变化遥感监测成果。成果分析显示,九寨沟区域内全域植被已逐渐修复,备受关注的火花海已恢复昔日美丽。
  九寨沟全域植被逐渐恢复 植被覆盖度接近震前水平
  神奇的九寨宛如人间天堂,令人心驰神往。然而,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遗产地内生态环境质量严重受损,27个遗产点中5处遗产点视觉景观美观度发生改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付碧宏告诉记者,九寨沟是喀斯特(地貌)碳酸盐,碳酸盐相对比较脆,很容易发生崩塌滑坡。地震以后,震中就在遗产地的核心区,所以很严重。比如两大瀑布:一个珍珠滩瀑布,一个诺日朗瀑布,发生了很大的崩塌,造成了景观的一些改变。
  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的要求,付碧宏研究员研究团队持续开展对九寨沟自然景观、水体环境、植被覆盖度、次生地质灾害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的监测。
  6月9日,团队发布最新成果。遥感影像分析显示,九寨沟2017年(震前)植被覆盖区占全区总面积的82.11%。地震发生后,植被覆盖区占比降为79.91%。随着震后恢复重建的开展,2020年和2022年植被覆盖区占比分别升至81.07%和80.91%。付碧宏表示,这反映出植被逐渐恢复,整体呈上升趋势,且植被覆盖度接近震前水平。
  付碧宏:一个是自然恢复,还有一个人工修复。我们游客去看的实际是下面的相对来说海拔比较低的区域。破坏以后,我们可以通过人工治理,把下面的这些草可以种上。但是上面的高海拔的地区,植被恢复需要一个长期过程。目前来看很多地方的先锋植物、草本类的或者苔藓,慢慢在长草了。
  这表明近年来九寨沟震后生态恢复治理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植被恢复集中于九寨沟自然遗产地的日则沟和则查洼沟,以熊猫海-五花海一线西南缘的植被恢复态势最佳。
  火花海的水蓝回来了 昔日的高颜值再现
  九寨沟五彩斑斓、清澈见底的水堪称一绝。然而,地震后,这绝美的水景被严重破坏。作为九寨沟遗产地的重要遗产点,火花海的损坏尤为明显。一方面,火花海堤坝北侧发生大规模垮塌,使得火花海水位降低,钙华丘几乎全部露出水面,钙华因失水而退化,造成视觉景观的巨大改变;另一方面,钙化堤溃坝还让火花海失去了原有的蓄水和调节功能,引发一系列次生地质灾害。付碧宏清晰地记得,原本如翡翠般的水体被灰白色、黄白色的浑浊物搅浑。
  付碧宏:震后碳酸钙这些产生了很多混沌的物质,随着水流下以后,它是浑浊的。所以地震以后,我们从空间来看,或者从现场直接看,水体特别浑浊。
  基于最新的遥感影像显示,经过灾后恢复重建,火花海溃决区钙化坝已完成修复,其水体也基本恢复。从2022年7月无人机获取的影像可见,修复后的火花海坝体稳定,上游来水充足,水体清澈,周边植被基本恢复,火花海已经逐渐恢复昔日美丽。
  付碧宏:从目前的水体表面看已经恢复了正常。因为上游基本都很稳定以后,上游来的水逐渐都比较清澈。再加上火花海经过人工的修复以后,目前我觉得还是很稳定的。但是我们从遥感看也好,从地面看也好,其实它下面这些生态的修复,还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地震前它水体里边有水藻,这些藻类的。修复以后,虽然水体的颜色是转好了,但真正下边的生态修复,我觉得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需要5年、10年甚至20年。
  科技助力九寨沟修复 各方守护人间仙境
  “碧湖相连群瀑叠,水光山色仙境开。”九寨沟是大自然的杰作,保护九寨沟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付碧宏表示,遥感监测在九寨沟震后修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知道一些崩塌滑坡的地方在哪里,最危险的地方在哪里,风险最大的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地方我们需要采取工程措施,哪些地方植被可以采取人工治理,哪些地方需要自然来修复。在对游客安全各方面影响很大的地方,我们采取必要的工程治理措施。”
  一场地震让九寨沟变了模样。散落的碎石、变位的山体、钙化的水底……地震的痕迹至今无法抹去,但这又成为九寨沟新的景观。
        原文链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