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记者 张利娟
导语:“科研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赛跑,而北斗还有太多未知吸引着我去探索。”
房志博正在进行硬件调试
“我在办公室,您在大门口稍等下,我马上下去。”1月14日早上7点32分,当《中国报道》记者比约定时间早了近一个小时来到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时,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导航系统部的“95”后科研人员房志博已经到单位了。
“你每天上班都这么早吗?”记者问。“最近差不多都是这样。我手上有一个重大项目,目前进展到了关键阶段,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房志博说。深冬的早晨,天边的云彩被朝阳染成了红色,整个世界还沉浸在一片安详之中,科研人员却已开启了工作模式,记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突破一个个难关,最终寻得柳暗花明”
在食堂吃完早饭后,房志博回到办公室。此时,刚刚8点整。
“我们办公室一共6个人,我是去年毕业来的,所以是办公室里最年轻的,其他5位都是我的前辈。”在向记者简单介绍完办公室情况后,房志博就回到电脑前继续着他早上的工作——修改软件代码。这是他毕业后负责的第一个重大项目——给某载体做北斗卫星导航接收机。
作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的中国“北斗”,与其他系统由单一轨道卫星组成不同,北斗除了有中圆轨道卫星,即MEO星,还有高轨道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即GEO星以及地球倾斜轨道卫星,IGSO星。由三种轨道组成的混合星座,既能够使我国的导航服务范围扩展到全球,同时又能够通过GEO和IGSO在我国及周边地区提供更好的、更高质量的导航定位服务,并且还可以提供一些多样化的特色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接收机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用户关键设备,是一种接收、跟踪、变化和测量北斗卫星信号,通过分析卫星电文及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而获得定位解算,并且完成应用系统所要求的其他功能的无线电接收装置。
“北斗卫星导航接收机主要可以分为导航型接收机、测地型接收机、授时型接收机和短报文型接收机4种。我们现在做的就是第一种。”房志博向《中国报道》记者介绍道,导航型接收机主要用于运动载体的导航,它可以实时给出载体的位置和速度。在远距离、高运动速度下,运动载体接收的无线电信号质量会更加恶劣,定位更加困难。因此,相比于在地面稳定位置工作的接收机,其技术要求更高。
在介绍完项目基本情况后,房志博就开始“改代码”,他最近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对北斗导航系统信号的接收软件上。先写设计文档,写几天后回过头来进行检查,然后再针对设计文档做修改……外人看来这可能很枯燥,“项目方的整体需求和要求都很高,而我们做的项目基本都是史无前例的,没有案例可以借鉴。因此,我们只能在探索中不断去寻求创新和突破。”房志博说,“也许做科研就是如此,突破一个个难关,最终寻得柳暗花明。”
上午10点,房志博带《中国报道》记者去了实验室。“这实验室里的东西可以说是我们部门最重要的家当了。”指着各种电路板、芯片、结构件等,房志博开玩笑说道。
房志博在实验室里主要做的工作就是对硬件部分进行调试。选型、选器件、选材料、设置电路板,在特殊且苛刻的环境下,选出符合要求的材料、每一个电子元器件用什么型号、采用什么样的结构等,每一个细节都有严格的要求。如一个电路板的排布如果出问题,最终也会影响接收机的功能。
在进行调试的过程中,房志博一会儿看电脑,一会儿“摆弄”螺丝、芯片、电路板……最终,他脸上露出了微笑。而此时,已是中午12点20分。
带着解决方案上会
“上午的修改和调试都进展顺利,算按时完成了制定的工作计划。”房志博开心地说。
在去食堂吃饭的路上,房志博说,中午大概只有30分钟的吃饭时间,因为下午是部门每周的例行项目进度讨论会,午饭后要做下准备。
“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科研担大任。”再次走进房志博的办公室,记者才注意他桌子上有一个记事本,本子上写满了他一天的工作安排。这名“95”后科研人员的记事本上,一天要干的事情就近10件。
“下午的讨论会,总负责人会先了解下项目的进展情况,每个人介绍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遇到了哪些困难,然后再针对项目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探讨。”房志博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项目进展中会遇到不少困难。有些房志博通过查阅资料、查看文献、向前辈请教等方式解决了,还有一些不确定能解决的。“等汇报完遇到的难题后,我会把想到的几个解决方案提出来供大家参考、讨论。”
下午2点,会议正式开始。主持人是被媒体成为“北斗女神”的80后科学家徐颖,这种例行的项目进度讨论会竟如此高规格,足见项目的重要性。
会议一开始很平常,氛围也很融洽。然而,等到了方案探讨环节,气氛顿时热烈和紧张起来。他们一会儿观点一致,一会儿又因为一个小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果真,科研工作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到了房志博发言,他对自己遇到的难题进行描述后,一并提出了自己想到的3个解决方案。几经讨论,他提出的第2个方案以及他提方案的做法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
这个会议进行了两个多小时,这是他们的常态。
“能加入到这个团队,我很幸运。这个团队做过很多重大项目,有着丰富且业内领先的专业经验。正因为如此,我们接的项目越来越多,项目重要性也越来越大,大家都很忙,压力也都很大。所以,不管遇到任何难题,我都尽量自己先想解决方案,带着方案去上会,这样才能尽量少浪费领导和同事的时间。”谈及自己做科研的方式,房志博如是说。
“北斗已经和我的人生理想融为一体”
科学研究需要灵感和激情,但伟大成果的诞生往往伴随着科研工作者在漫漫寒夜中无畏的坚守。
开完会,房志博第一时间回到电脑前对会议内容进行梳理。“领导和同事给的每一个意见对我来说都非常宝贵,我每次都把这些意见整理出来,做成工作笔记,以便后续再巩固学习。”
本科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房志博,因为成绩优异,大四就进入实验室跟着师兄师姐开始做项目。“刚开始接触北斗时自己就是‘小白’,师兄师姐们每次给我讲解难题,我都会记录下来。”对北斗充满好奇且深感自身知识浅薄的他,果断选择了考研。“既然考,就考硬一些、有难度的专业,那怕分数高,也要拼一下。”最后,房志博选择了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而他所在的实验室方向则是国内数一数二的航天通信,在硕士研究生阶段他就参与过北斗系统建设项目。
下午5点就可以下班的房志博,终于在6点15分忙完了。但他没有回家,在食堂吃晚饭后,又回来加班。房志博告诉《中国报道》记者,他现在正在研究的项目,上级同时交给了两个单位来做,简单理解就是,“最终要看哪家做的更好”。
“说实话,竞争压力还是挺大的,所以我的心理压力也一直很大。毕竟这是我毕业后接手的第一个重大项目,院领导和部门领导也都高度重视。但有竞争才有更高效。我乐意做个在基层与北斗‘赛跑’的科研人。”房志博说。
在吃完晚饭回办公室路上,房志博接了一个同学的电话,约他周末出去聚会,但他没有时间参加。这个给他打电话的同学毕业后去了一家企业,待遇很好。“那你后悔毕业时候的选择吗?”记者问。“不后悔!”他坚定地说,“国家哪里需要,我就应该在哪里。”
“在我心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和北斗媲美,我也只对北斗相关工作感兴趣,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也是人生一大幸事。”房志博说,“北斗已经和我的人生理想融为一体。科研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赛跑,而北斗还有太多未知吸引着我去探索。”
经过长达30年的排星布阵,北斗人从无到有建立起了一套全面自主可控、技术一流、服务全球的卫星导航系统。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三号,核心部件实现百分之百国产化。在房志博看来,前辈们为此经历了无数次的峰回路转、绝境逢生,用自己的智慧,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这些都值得年轻科研工作者去学习。
告别房志博,回望灯火通明的大楼,记者突然觉得自己迈出的每一步都更自信了——有这么多“95”后一线科研人员用自己的智慧扎根一线,在平凡中造就伟大,默默且执着的付出,我们终能筑梦星河。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8sL9kuypS6KcojYcMJOQ?scene=25#wechat_redirect
动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