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动态新闻 >> 传媒扫描

传媒扫描

【中国网】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发布 填补数据空白

发布时间:2021-09-29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 王振红)9月28日,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CBAS)在京举行发布会,对《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1)》进行全面介绍。

  该报告由中国科学院组织,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撰写,并在刚刚召开的2021年可持续发展论坛上由中方正式发布。这是继2019年和2020年后,《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第三次由中方正式发布。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1)》是三年来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监测与评估实践的一次集成创新。报告聚焦SDG 2零饥饿 、SDG 6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 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 13气候行动、SDG 14水下生物 和SDG 15陆地生物等六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国科学院院士、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郭华东表示,“2019年至今的系列报告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空间评估体系,揭示了地球大数据技术和方法对监测和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应用价值和前景,为国际社会填补了数据和方法论空白。”

  报告根据三年相关成果,首次开展了基于地球大数据的中国尺度6个 SDGs进展评估。结果显示,中国在6个SDGs方面正向着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迈进,尤其是2015年之后,改善幅度较大。同时,报告探索研究了多个SDGs之间的协同与权衡关系,示范性展示了SDGs相互作用下的监测与预测方法,为未来开展不同情景下的多目标协同发展策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郭华东介绍说,在评估的2010-2020年的20个指标中,中国有4个指标已经接近或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一是五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2002-2017 年,中国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从18.8%下降至4.8%,提前达到SDG 2.2.1对应目标5.9%。二是可便利使用公共交通的人口比例,2020年中国可便利使用公共交通人口整体比例90.15%。整体指标与2018年相比上升9.59%,基本实现可便利使用公共交通目标。三是已退化土地占土地总面积比例,较2015年,2018年净恢复土地面积同比增长60.30%,提前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对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贡献最大,位居首位。四是山地绿色覆盖指数,2020年中国山地绿色覆盖指数达到82.05%,考虑到高海拔地区环境限制,已基本实现山地绿色覆盖指数目标。

  报告显示,在SDG 2零饥饿方面,中国耕地复种指数2001年至2020年间略微降低了6%,2000年至2015年间14种主要作物分布重心主要向东北、西北和西南方向转移,报告提出了未来中国粮食生产需要重点关注的区域。

  在SDG 6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方面,2000~2020年间,中国湖泊水体透明度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水资源综合管理能力已达到全球中上水平、自然和人工水体面积均呈增加趋势、沼泽湿地损失明显减缓,中国实施水质、水量和水生态一体化管理成效显著。

  在SDG 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方面,研究结果显示2020年中国可便利使用公共交通人口比例为90.15%,与2018年相比上升9.59%;2000年以来城市建成用地的绿地空间显著上升,城市生态绿化成效显著;2020年各市级行政区可持续性表现较好,SDG 11综合指数平均值由0.64 增长到0.73。

  在SDG 13气候行动方面,研究发现近10年中国北方春季沙尘天气频次波动下降;2015年以来中国CO2浓度仍在增加,但增幅逐步缩小。新冠疫情影响下2020年中国氮氧化物排放经历较大波动,年初经济活动减少达到谷底,经济快速恢复年末达到近年来的峰值。中国以及全球生态系统自然碳汇能力近10年来呈现明显增加趋势。森林植被是陆地生物固碳的主体,森林面积增加对中国碳汇的增加具有重要贡献,近十年来中国森林碳汇增加速度为199.54 TgC/a。海洋的暖化需要格外警惕,全球海洋上层2000米暖化显著,且不断加剧,每十年增暖速率为2.25×108 J/m2。海洋暖化将严重威胁海洋生态系统,加剧极端气候事件发生,加速海平面上升,并最终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

  在SDG 14水下生物方面,研究结果显示:2015~2020 年间,中国红树林面积净增长16%;在退塘还湿等政策驱动下,中国滨海养殖池面积总体呈持续下降的趋势;通过地球大数据云平台进行漂浮藻类空间分布遥感快速提取、基于四维变分同化预报模式的大型藻藻华漂移轨迹实时预测,可为有害藻华灾害监测预警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报告客观反映了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等战略目标引领下,中国在科学恢复海岸带生态系统、合理发展海洋养殖经济等方面已取得的显著成果。

  在SDG 15陆地生物方面,首次在全国尺度综合评估生态系统及其质量的变化状况,发现2000~2015年全国共有51,668平方公里的人工生态系统恢复为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质量提升显著,生态系统质量综合指数同比上升约21%,揭示中国大规模生态保护恢复背景下生态保护恢复成效,为国家尺度生态系统综合保护恢复评估提供了重要参考。

  郭华东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为全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前期取得的成绩,出现了停滞甚至退步的情况。应对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面临的数据挑战需要开拓更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掘利用和创新地球大数据技术,是解决当前面临可持续发展的数据鸿沟、信息和工具缺失问题的有效途径。

  郭华东强调,依托中国科学院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作为致力于大数据服务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国际研究机构,将建成集“存储、计算、分析、服务”的SDG大数据技术服务体系、开展SDG指标监测与评估科学研究、研制并运行SDG科学卫星、构建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智库,并开展大数据服务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他希望本系列报告的推出,能够为中国落实2030年议程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做出积极贡献。

  原文链接:http://t.m.china.com.cn/convert/c_UOyC04dY.html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