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3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获悉,空天院研究员黄文江、副研究员董莹莹团队发布的《亚非沙漠蝗虫灾情监测与评估》系列报告和数据,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GBIF)采用。这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首次公开发布由我国科学家提供的对地观测应对蝗灾数据集。
2020年2月至今,该团队针对持续肆虐亚非的沙漠蝗虫,利用中国高分(GF)系列卫星数据、美国Landsat与MODIS数据和欧空局Sentinel系列卫星数据等,结合全球气象数据和调查数据,与虫害预测预报模型相结合,基于数字地球科学平台大数据分析处理,通过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植被病虫害遥感监测与预测系统,实现大面积沙漠蝗虫繁殖、迁飞、危害的动态监测预警。
据了解,团队现已发布12期亚非沙漠蝗虫灾情监测与评估报告和53组虫害时序动态监测数据集,后续将继续关注沙漠蝗虫灾情进展,并生产和发布虫害服务数据产品与科学报告,持续支撑FAO、GBIF的全球病虫防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
黄文江表示,未来空天院将继续加强与FAO、GBIF的合作,进一步推进卫星遥感技术在全球病虫害监测预警中的应用,共同携手为实现重大生物灾害全面及时监测、维护全球粮食安全和区域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FAO、GBIF网站截图
动态新闻